(资料图)
实干兴邦,“共富工坊”通过闲置资源置换的方式,为百姓增加收入、为企业提高效益,家门口便可以就业,简单的工作内容让许多特殊人群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价值,共富路上一个也不能落下的承诺得以践行。通过各地探寻建设“共富工坊”得出的成效,我们在其中看到了几个共同的元素。
人是共富路上的关键。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人若只空等闲,坐吃山空,就算机会来临也只会等着有人给他送到眼前,只有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从内在需求出发,通过双手取得成果,才能明白奋斗的意义,才会珍惜收获与成果。
创新是共富路上的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多地借助对应企业、高校、研究院的力量,设立对应研发中心,聘用专业人才,或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将理论化作现实,让产业增产增效。创新是一种自我革命,要敢于找出自己的不足,创新也是一场较量,比谁眼光看得远,短效提升不意味着长久,要掌握未来的方向,道路才会走的直。
科技是共富路上的助推器。结合脱贫攻坚战,我们不难看出科技的重要性。有产业的,借助直播宣传当地产品,从此路上车流不息,来来往往是搬运货物的大货车;有山水资源的,借助三微一端宣传、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短视频垂直内容吸引对应受众群体,路上停满了前来旅游的家庭小轿车或者大型客车;没有产业、也不知道如何开展的,也可以总结自己当地的特色,找到对应赛道做出成效的案例,借助高校或者企业等第三方力量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
文化是共富路上的车轮子。历史滚滚向前,只有文化能在历史潮流中留存下来,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发展的根基。做好历史遗存的保护发展,一方面讲好当地的文化故事,吸引对此感兴趣的游客,带来第三产业红利,另一方面宣传好本土文化,做好家乡形象建设,激励年轻人回乡创业或务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百姓“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家乡美起来了,是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期望的生动写照。(杭州市钱塘区义蓬街道头蓬社区 沈裘依)
关键词: